一场充满温情的助学仪式在前天上演,瑞安鹿木第二小学的师生们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爱心礼物——1.2万元的助学款。这笔款项源自温州“道德模范”彭秀兰老人离世后所获得的慰问金,更是她捐出的最后一笔助学善举。
彭秀兰老人,一位以简朴生活著称的慈善家,一生累计捐款超过50万元,她不仅慷慨解囊,更将遗体捐出,用行动诠释了“一切都是人民给的,一切都要还给人民”的崇高信念。
昨天,钱江晚报记者有幸采访了彭秀兰老人唯一的外孙王晨,聆听这位老人的感人故事。
言传身教,培养外孙奉献精神
教育子女回馈社会
1924年,彭秀兰老人在温州瑞安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。10岁那年,因家境贫寒,她曾给地主家当过丫鬟。1949年,彭秀兰投身革命工作,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小学教师。
彭秀兰育有一儿一女,却不幸丈夫早逝,儿子年仅19岁时因助人而溺亡,女儿也因病去世。然而,这些不幸并未打倒她,她将外孙王晨抚养成人,并给予他母亲般的关爱。
王晨回忆,母亲离世时他才7岁,而当时已年过七旬的彭秀兰老人,将他接到身边抚养。在王晨的记忆中,外婆彭秀兰给予他无尽的温暖,尽力供他读书、生活,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。
彭秀兰经常对王晨说“读书改变命运”,并重视教育的方式方法。王晨回忆,刚去外婆家时不服管教,有时逃出去玩游戏被外婆发现,但她从不打骂,总是用感情和言行引导他。
如今,王晨在瑞安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工作,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。谈及选择学医的原因,王晨表示,这也是外婆的希望,“她让我学得一技之长,能够用双手奉献社会。”
捐款超过50万元,每日生活仅花几块钱
乐善好施,助人为乐
彭秀兰老人一生中,无论生活多么困难,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别人。这种行为,从她年轻时就开始了。
1957年,彭秀兰来到瑞安高楼山区一小学任教。当时,她的工资很低,但碰到缴不起学费的学生,她总是垫付。她常常跟人说,看到学生因贫困而读不起书,心里不好受,总想帮帮忙。
对贫困学生的帮助,一直持续到离休之后。
她晚年居住的东门社区叶主任回忆说,前几年,社区有一困难户的孩子读书缺钱,彭秀兰老人得知后,二话不说就与这孩子结对,一直资助到孩子高中毕业。
此外,彭秀兰还热心各种公益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过去的10多年里,彭秀兰老人已累计慈善捐款50多万元。
老人对自己却很“抠门”,有亲友、学生问她:“你每天一个馒头一碗粥,买点咸菜不买肉,一天只花几元钱,值得吗?”
老人对此总是回答,“年老有病吃清淡吃简单些好,省点钱帮助孤儿寡老渡难关更好。”
遵从她的遗愿
外孙捐出了慰问金
彭秀兰老人不仅带头捐款做慈善,也是瑞安当地遗体捐赠的带头人。
2010年11月3日,瑞安市人体器官捐献报名工作正式开始。仅过两天,彭秀兰就来到瑞安市红十字会报名。
当工作人员问她愿意捐献哪些器官,她表示要全部捐掉。
王晨是老人唯一的亲人。当外婆跟家人提出去世后捐献遗体时,王晨接受不了。但是外婆意愿很强,而且外婆一直都在帮助别人,她想去世后再最后发挥“余热”,因此家人几番商量后,最后还是同意了外婆在无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签字,支持她完成最后的心愿。
今年1月5日晚,彭秀兰安详辞世。温医大基础医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,她是今年第一位捐献遗体的温州市民。5月18日,王晨按照彭秀兰生前遗愿,将老人过世后亲朋好友的慰问金,全部捐了出去。
王晨告诉钱江晚报记者,自己以前曾问过外婆,为什么要把一切都捐掉。彭秀兰对他说:“我已经尽我所能把你拉扯长大,现在要把剩下的还给人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