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界痛点:探寻僵尸游戏进化新方向
作者:舒心手游网 发布时间:2025-06-23 08:14:59 阅读量:0

在电子游戏的广阔天地中,僵尸这一形象犹如常青树,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。然而,随着《生化危机》在1996年的横空出世,僵尸题材的游戏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,其剧情套路却让人渐感厌倦。通常,这些游戏讲述的是一个邪恶企业研制病毒,导致泄漏事件,进而引发僵尸末日的故事。僵尸题材虽经久不衰,但如何让这一经典元素重新焕发生机,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“僵尸”这一设定之所以在游戏中大受欢迎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作为“敌人”的完美属性。在游戏中允许玩家随意杀戮人类,会引发诸多道德争议,例如《使命召唤6:现代战争2》和《仇恨》等游戏所展现的。而将人类转化为僵尸,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。僵尸保留了人类的外形,却面目可憎,玩家在屠杀僵尸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杀戮的快感,又无需面对道德的拷问。因此,我们见证了无数以僵尸为主题的佳作接连问世。

然而,僵尸题材游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大多数作品都以人类在僵尸末日后的求生为背景,而杀僵尸成为求生的必要手段。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丰富的武器和工具,让他们能够尽情虐杀僵尸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玩家对感官刺激的需求不断提高,僵尸类游戏变得越来越血腥,血浆飞溅、肢解斩首、开膛破肚等场景层出不穷。而《消逝的光芒》等游戏更是通过慢镜头详细描绘僵尸惨死的瞬间。然而,我们不禁要问,僵尸与人类之间真的就只有杀戮与恐惧吗?

本文并非旨在呼吁成立僵尸保护协会,而是想探讨僵尸题材游戏能否突破“人形怪兽”的局限,向新的方向进化。我们应该思考僵尸的感受,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。大多数僵尸游戏都是以幸存者的视角展开,将僵尸视为敌人,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道德问题。虽然有些作品会让主人公目睹亲朋好友变成僵尸,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波动,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。对于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人变成的僵尸,他们依然只是“人形怪兽”。

事实上,这种道德上的借口限制了僵尸题材的发挥空间。游戏只是为了满足玩家杀戮的快感,将僵尸视为“人形怪物”,这种意图虽然合理,但如果有人能尝试从新的视角出发,例如设定一种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僵尸,他们虽然已经死去,但依然保留着人类的原始本能和良知,能够分辨对与错,那么僵尸题材游戏将会有无限的可能。

所以或许应该有这样一款游戏,它让人带着负罪感杀僵尸,让人觉得杀僵尸和杀人没什么两样。或许情节设计上可以先让玩家与队友培养感情,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变成僵尸,体验他们的痛苦和挣扎,最后由玩家自己决定是否杀掉他们。

《消逝的光芒》是一款“成人级”游戏,融合了砍杀和跑酷元素,只是剧情上没什么创新。但笔者认为《美国末日》和TellTale的《行尸走肉》在剧情方面更加“成熟”,但这两款游戏依然是在用人类的视角思考问题,它们拷问人性的情节在于,僵尸末日中幸存的人类往往比僵尸还要残忍,而杀僵尸本身依然是义不容辞的,僵尸依然没有摆脱“人形怪物”的设定。

如果僵尸题材游戏想要继续成长,下一个方向就应该质疑自己的道德逻辑。杀掉尸变的人类,真的是正义的吗?游戏角色和玩家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。在GameCube平台上的《生化危机》复刻版中新增了一个角色,Lisa Trevor,她的背景故事很短但很发人深省,玩家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尸变了。Lisa只是个普通小女孩,她和父母一起被绑架成为了T病毒的试验品。她的父母全都死了,而她变成了僵尸,独自漫无目的地徘徊着。然而尸变以后的Lisa却还保留了一些人性,她一心想要再见一次自己的妈妈,而如愿见到妈妈以后她也自杀了。这只是《生化危机》中的一个小桥段,但我们能够感到强烈的震撼。所以《生化危机1》就早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,只不过其他僵尸游戏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,只是简单地利用僵尸的设定,方便地解决杀人的道德问题。

僵尸这个设定非常适合探讨人性,因为这些“死人”还保留了一些人类原始本能。那么人的本能究竟有多邪恶恐怖?或者说有多善良美好?我们期待电子游戏给我们讲述出新颖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