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短短7天之内,王先生的银行账单上突然出现了几十项令人眼花缭乱的支出记录,让他不禁瞠目结舌。原本沉甸甸的2万多元血汗钱,竟然悄无声息地被转移到了两家游戏公司的账户中。
3月7日,王先生向楚天快报倾诉了这一令人震惊的遭遇。原来,他的9岁儿子在手机上玩游戏时,用微信充值购买了游戏道具,等到王先生发现时,儿子已经充值了2.2万余元。楚天快报记者闻讯后,立即与游戏运营商取得联系,对方承诺核实情况后将为王先生退款。今年46岁的王先生与妻子在市区经营一家包子店,儿子小兵(化名)今年9岁,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。由于夫妻俩经常外出做生意,小兵学习英语时,王先生便将自己的手机借给他使用。
5日,王先生到银行取钱时,惊讶地发现卡内原本的3万多元只剩下9000余元。他不禁疑惑: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经过一番调查,王先生惊恐地发现,从2月26日到3月4日,短短7天时间里,他的银行卡竟然有近百笔用于游戏充值的费用,总额高达2.2万余元。
王先生通过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,这些消费均充值到了游戏中,而始作俑者竟然是他的儿子小兵。
7日上午,记者见到了腼腆的小兵。他坦言,因为学习累了,他就好奇地打开手机上一款大球吃小球的游戏。由于不知道怎么玩,他就按操作提示购买需要的金蘑菇道具。用同样的方法,他还玩了一款枪战游戏,并用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进行了多次游戏充值,用于购买游戏装备。银行账单显示,最多一次充值高达5000元。
从王先生提供的账单中可以看出,满满几页纸上,清楚地标明了转账的时间、金额以及用数字字母代替的商户单号。
据统计,小兵用于购买游戏道具和装备的消费,其中最大的单笔费用高达5000元,最小的仅6元,大部分都是几百元到1000元不等的支出。王先生表示:“要不是临时用钱到银行取款,我们至今还蒙在鼓里。”为此,他也向银行反映了此事。
在记者的见证下,小兵操作了两款游戏。充值10元钱后,记者看到,小兵所玩的大球吃小球游戏单局为10分钟一局,不到4分钟就显示游戏失败了。
小兵告诉记者,在两款游戏中,花钱买道具,玩起来更带劲。
得知自己闯了祸,小兵坐在一旁沉默不语。“这些可都是辛苦钱啊,挣这些钱不容易。”憋了一肚子气的王先生自言自语道。两家运营商表示:核实清楚后退费针对此事,昨日,湖北巨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坤认为,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10周岁以下儿童没有民事行为能力,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从事民事活动。而网络游戏本质就是服务,购买游戏道具属于合同行为,王先生的儿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游戏道具,民事行为能力无效,从而合同行为无效,游戏公司应该退费。
随即,记者就此事分别联系了两款游戏的运营商。对方表示,会尽快与孩子的法定代理人联系,提供相关银行流水和包括商品单号在内的详细信息进行登记核实,按相关程序处理此事,核实清楚后会退款。
王先生称,毕竟孩子才9岁,按照相关法律,如果处理结果不满意,他将向法院起诉维护合法权益。
对此,刘坤律师提醒市民,日常生活中,手机绑定银行卡的,或具有支付功能的,要提前告之使用者,特别是孩子,尽量避免其接触,以防引发不必要的麻烦。